释义
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的故事4篇
鼓励人们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,这样才能做个明白人;如果只信一个人的话,就如同在暗夜中一样,心中无数。
出处
宋·欧阳修、宋祁等《新唐书·魏徵传》。
故事
唐太宗时的谏议大夫魏徵,有很高的学识,并且敢于向皇帝直言谏劝和提出各种建议,在朝廷中有很高的威信,唐太宗对他也相当敬重。
有一次,唐太宗问魏徵:“为君何道而明?何失而暗?”意思是做皇帝的是由于什么样的优点而成为贤明的?又是由于什么样的过失而使他糊涂的?
魏徵答道:“君所以明,兼听也;所以暗,偏信也。”
就是说贤明的皇帝之所以贤明,是因为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;而有些皇帝之所以糊涂,是因为片面地只爱听少数人的话。
魏徵还举了两个贤明的古帝尧、舜为例,说他们因为善于吸取四面八方、特别是下层人民的意见,所以能够战胜敌人,保住了天下。又列举了秦二世、梁武帝和隋炀帝为例,说他们因为偏听偏信,结果都不免遭到悲惨的败亡。
“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”这句成语,就是从魏徵的话中提炼出来的。
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的故事2
[成语拼音] jiān tīng zé míng,piān xìn zé àn
[成语解释] 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,才能正确认识事物;只相信单方面的话,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。
[典故出处] 汉·王符《潜夫论·明暗》:“君之所以明者,兼听也;其所以暗者,偏信也。”
成语故事
唐太宗问宰相魏征:“我作为一国之君,怎样才能明辨是非,不受蒙蔽呢?”魏征回答说:“作为国君,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,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。只有广泛听取意见,采纳正确的主张,您才能不受欺骗,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。”
从此,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的说不谏言,鼓励大臣直言进谏。魏征去世后,唐太宗悲痛地说:“用铜做镜子,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,用历史做镜子,可以明白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;用人做镜子,可以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得失。今天魏征不在了,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!”
成语“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”就是从魏征劝太宗的话演变而来。
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的故事3
【成语材料】
词目: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
拼音:jiān tīng zé míng,piān xìn zé àn。
解释:
兼:同时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。兼听:多方面听取不同意见。明:明辨是非。暗:糊涂,辨不清事实真相。
听取多方面的意见,才能明辨是非;听信单方面的话,就分不清是非。
现代泛指:在看待某一件事的是非。从正面的角度考虑就会很清楚明白,如果从心里阴暗面分析就会很糊涂。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,才能正确认识事物;只相信单方面的话,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。
【历史故事】
魏征从小丧失父母,家境贫寒,但喜爱读书,不理家业,曾出家当过道士。后任宰相之职,为唐朝贞观名相。话说玄武门之变以后,唐太宗李世民把他任为谏官之职,并经常引入内廷,询问政事得失。魏征喜逢知己之主,竭诚辅佐,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加之性格耿直,往往据理抗争,从不委曲求全。
有一次,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:“何谓明君、暗君?我作为一国之君,怎样才能明辨是非,不受蒙蔽呢?”魏征回答说:“君之所以明者,兼听也,君之所以暗者,偏信也。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,不见大臣,只是偏信宦官赵高,直到天下大乱以后,自己还被蒙在鼓里;隋炀帝偏信虞世基,天下郡县多已失守,自己也不得而知。由此可见,作为国君,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,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。只有广泛听取意见,采纳正确的主张,您才能不受欺骗,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。”唐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。
从此,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的谏言,鼓励大臣直言进谏。
魏征去世后,唐太宗伤心欲绝地说:“用铜做镜子,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,用历史做镜子,可以明白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;用人做镜子,可以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得失。今天魏征不在了,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!”
成语“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”就是从魏征劝唐太宗的话演变而来。
——《资治通鉴·唐太宗贞观二年》
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的故事4
【汉字书写】:
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
【汉语注音】:
jiān tīng zé míng,piān xìn zé àn
【成语出处】:
汉。王符《潜夫论。明暗》:“君之所以明者,兼听也;其所以暗者,偏信也。”
【成语语法】:
复句式;作主语、谓语、宾语。
【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的意思】:
兼听:听取多方面的意见;偏暗:听了一方面的话就相信。鼓励人们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,就能把事情或道理弄明白;如果只听信某一方面的意见,就会弄不清楚事物的真相,是非不分。
【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的近义词】:
集思广益;
【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的反义词】:
偏信则暗;
【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的故事】
魏徵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,在唐太宗时曾任谏议大夫。他学识渊博,敢于向皇帝直言谏劝并提出各种建议,在朝廷中威信很高,唐太宗对他也很尊重。一天,唐太宗问魏徵:“我作为一国之君,怎样才能明辨是非,不受蒙蔽呢?”魏徵回答说:“作为国君,只听一面之词就会糊里糊涂,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。只有广泛听取意见,得出正确的结论,才不至于被欺骗而把事情办错。”接着魏徵又列举了历史上的许多事件,证明偏听或偏信奸臣小人的话会导致严重的后果。他说:“秦二世偏信赵高的话,而招来了望夷之祸;梁武帝偏信朱异的话,而自取台城之辱;隋炀帝偏信虞世基的话,而导致彭城阁之变。相反,如果多了解一些情况,多听取一些意见,就可以避免或防止一些灾祸的发生。”唐太宗听了魏徵的话心里豁然开朗,说道:好啊!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。
【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例句】
《管子。君臣上》:“夫民别而听之则愚,合而听之则圣。”
毛泽东《矛盾论》:“唐朝人魏徵说过:‘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。’也懂得片面性不对。”
【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造句】
作为一名领导人,如果你把注意力只放在几个人身上,那就要懂得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。
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,学会认清事物的真实价值,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到你。